Chinasys 2024

Posted by Maxul's Sketch Notes on July 18, 2024

ChinaSys24(杭州)参会随想

注意注意,以下仅为一家之言。ChinaSys Workshop作为国内Amazing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社区,需要社区共建,群策群力。

ChinaSys伴随了我的科研成长,从我是萌新到上台演讲,再到积极思考如何改进。我对ChinaSys始终充满热忱与期待的。2022年我和夏虞斌老师在上交闵行校区二餐吃饭。他说ChinaSys两个群加起来不到1000人。我说,对于我们这1000人而言,是我们的黄金时代(意味着做一点东西就能快速在社区中被看见),但绝不是中国计算机系统的黄金时代(因为Systems是真的需要走重工业路线砸大量脑力人力物力的领域)。

包云岗老师在与陈爽博士等本届组织者在复盘中提到ChinaSys发展的若干阶段,由于我听到的是来自陈爽博士的二手信息,我就用我的方式转译一下:

1)第一阶段是【先发带动后发】,由国际大舞台上已发表工作的学生回来分享成功经验,加速后续师弟师妹足不出国汲取科研经验,并以此发出更多SOSP/OSDI/ISCA/MICRO/ASPLOS级别的顶级学术工作;

2)第二阶段是【产研融合】,把工业界的问题引进来,让学术界的观察走出去,这一阶段只有非常少数的团队可以做到,目前还在艰难摸索阶段(中国的企业和高校都在磨合);

3)第三阶段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合适的词汇,只能说【改革进入深水区】,各个子领域蓬勃发展,而ChinaSys还在寻找它新的的定位和使命。

我认真回顾了我每次参会回来的笔记和随想,向自己也向大家发出提问:

  1. 会议要照顾大家上班/上课,因此周末2天是hard limit。在稿件数量爆炸的情况下,是否应该维系Systems圈内约定俗成的single-track洁癖?早些时间我国无论Arch还是Sys的人数都不多,因此应该团结起来。现在领域内工作发展很快,ChinaArch和ChinaSystem要分家么?我觉得还是不要分家,否则软硬协同就是空谈(不同领域间silos情况应当避免),但是可以适当增加tracks。OSDI和SOSP已经在社区自省的情况下从奇偶年交互开变为每年双双亮相,另外我参加的USENIX ATC/OSDI也就是翻版的double-track conferences(感谢2024年的USENIX主办方,有意将topics类似的sessions错开,这样大家可以在ATC/OSDI来回切)。所以,要不要增加大家oral的机会,增加tracks,是一个问题。

  2. 本届ChinaSys有个非常大的改进,就是引入了lightning talks,感谢陈爽和星达的努力!Lightning talks是我非常热爱的环节,我日常刷论文除了刷slides,就喜欢刷油管的lightning talks。自从去了ASPLOS 2024之后,排队刷脸的lightning talks让我真正祛了魅。私以为,lightning talks适合作为会前teasing videos放出来,会上可以不要这个环节。当然,陈爽博士也提醒我,lightning talks给了大家更多上台曝光亮相的机会,也很值得保留。

  3. 陈爽博士还提到了Mentoring环节。晚宴期间大家倾向于扎堆在熟人身边,长达1个多小时。我觉得Mentorship是非常重要的(类似的还有的AMA)。注册时,可以让大家选自己喜欢的topics和想见的PC作为mentor,我们把老师们均匀分散到不同的晚宴圆桌上。对于人数多的mentors,可以半场做一次reshuffling。

  4. 海报(Posters)环节。目前看来时间非常有限,能不能和晚宴整合到一起,辅以机器人送餐的糕点(类似港式茶餐厅)。作为学生,对现实的美食肯定没抵抗力,对同行的知识和经验一类的“精神美食”就更没抵抗力了。海报环节争取扩大时间,让学生充分沉浸在热烈讨论的氛围里,完成美妙的头脑风暴,如果老外是啤酒/葡萄酒/鸡尾酒,那么我们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奶茶、果汁、咖啡都可以整起来。不得不说,海报环节的讲者无需面临在讲台上被无数双眼睛凝视的紧张感,在更chill情况下能够更嗨,也更能交到更多好朋友。哪怕是不善言辞的i人,在不同Posters之间来回串场,也能“偷学”到不少经验。因此,海报环节要给足时间,给足气氛,给足场地和美食!私以为,可以和晚宴一起办,大家吃一段就能起来到处跑,累了还有地方坐。

  5. 工业界环节(Industry Session)。难得看到尔茨不止一次做这个Panel Chair了,幽默风趣程度我是想学未必学得来的。说回ChinaSys的工业界orals,肯定欢迎业界来hiring,学界负责提供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才,业界负责提供真实的问题和诱人的薪水,美美与共。随着我们学术界的优秀博士们去业界越来越多,让他们用象牙塔里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述企业内部的有趣问题,说出二者之间的gap以及如何加强影响力的思考(到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?什么研究真的有用?学术界的影响力可以长成什么样?什么样的模式可以让更多学校的同学和老师参与进来,加以复制,从而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?)。由于我没有业界的经验,这部分的想象空间期待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来建言献策

  6. 不得不说,目前oral的水平是比较参差的,不仅国内的会是这样,国际的会也是这样。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大家看到的好范本偏少,也缺乏有力的培训。本人超爱《How to Give a Bad Talk》by David Patterson。多数报告就像是在给组会talks,而不是TED这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。我遵循的原则是cache原则(credit给到谭丞):听众的cache很小,不要给太多概念;要有locality,即3页前说的一定服务于后面,不要隔太远。我收到的建议是:好的报告是要准备1个月以上的,并且找不同的领域的大同行讲,不断修改成“小同行听得爽、大同行听得懂”的白居易式习作。好的slide甚至是不需要人讲,光看文字和图片就能self-explained。Talk内容也不要贪多,把问题和效果讲清楚,方法就说个insight(大家能通过逻辑自建solutions和results的关系),剩下的细节让他去读你的论文。建议:如果是刚中文章,Talk Slide没有准备超过2个月(晾一段时间,回过头看才能发现自己给多了/逻辑还能改进,类似代码重构),可以等到下一次ChinaSys再来(ChinaSys每年举办2次)。

  7. 关于投稿,我个人是蛮喜欢2页纸的extended abstract的(ASPLOS首创,褒贬不一)。现在论文多、PC忙,如何快准狠地找出有趣好玩的故事,我想可以:提交2页纸长摘要(其实就是高度结构化的Intro)、4分钟的Lightning Talk、隐去单位和中稿会议(没必要有顶会光环),从客观的呈现质量、完成度上出发,遴选合适的工作呈现到现场。因为我相信我和大多数参会的同学一样,都想听到足够有趣好玩、引人入胜的故事,学到教科书、博客、知乎上没听过的结论,余音绕梁、三日不绝。

  8. 其实参会也是需要指导的,应该有个cheatsheet一样的东西(类似给AEC的《SIGPLAN Empirical Evaluation Checklist》)。同学们去开会,怎么自我介绍?想见哪些大佬、认识哪些同行?问什么问题(包括傻问题和好问题)?听哪些talks?未来找哪些人合作?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校企合作负责人推荐工作?等等不一而足。记住,你的时间和大佬们的一样宝贵。怎么珍惜你的时间,和这次公费出行,做到物尽其用,物超所值?

  9. 往年还有青年学者论坛,或者优秀博士毕业生的经验分享(2020年重庆那次《科研背后的故事》),都是干货满满。怀念之。相信ChinaSys的老同志们,可不想老是怀念过去的old golden ages,要给新一代创造nova platinum era。清华田博宇同学建议可以来点辩论(他在辩论队待过),组织学生和老师/业界同行相互battle,相信有辩论赛经验的同学可以处理得好火候,既激烈又体面。

ChinaSys走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峰,如何服务于更多老师和同学,如何让【先上台带动后上台】始终是个问题。【一枝独秀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】——只有当更多优秀的同学们用他们的实力让我们发自内心鼓掌,有更多兄弟院校发现C9以外的学生也不输C9高校,才能说明我们的科研教育事业交出了满意答卷。作为星火燎原的种子,ChinaSys可以扮演好这个角色。

致谢:感谢和陈爽博士的讨论。


田博宇 @ 清华:

  1. 是否拆分arch和sys,是否分track: 我的看法也是不应拆分arch和sys,但可以增加tracks或是增加poster展位,尤其是针对work-in-progress的工作,如果愿意投稿可以适当放宽poster的中稿机会。

  2. Mentorship: 非常赞同!尤其要鼓励大家在晚宴等机会广泛认识人。此外,可以仿照国际会议,设置类似于meet-a-senior-student环节,低年级同学和senior PhD两端分别报名,帮助比较害羞的低年级同学更好地reach out。

  3. Industry session: 经过最近的工业界招聘面试,我的一大体会是,当下的system/arch博士培养常常演变为:学术界生产发得出顶会paper的优秀博士,工业界高价把他们摘走,但可能会从事与这些博士科研方向截然不同的问题。这种模式把发论文变成了一种筛选手段,对于这五六年的科研算是一种浪费,而这是因为大家科研做的课题并不是工业界真正关心的。这固然是学术界长久存在的问题,但在中国这个问题更加严重。大家发国际顶会时,很多在follow国外的科研方向,这些方向或许在国内根本没有落地空间,国内的工业界需要的sys截然不同。例如,国内当下受工艺限制,追求【以软补硬】、【hardware-software co-design】,国内大模型厂商,追求对各种国产卡的高效适配和异构协同。因此,我希望industry session大家要更加直白地讲出自己真实在做的问题,不能跟着学术界的paper人云亦云。我在聊天中常常听到工业界的朋友批评,某些paper过于理想化,完全不能落地等等,我希望在industry session也能听到他们讲出这些批评。

  4. 投稿和评审: 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目前不隐去中稿会议的做法,因为这些工作的中稿或多或少证明他们有可取之处。ChinaSys的reviewers资源并不丰富,利用现有的中稿信息可以保证接收质量的下限。筛选出未中稿的优秀和有趣工作的确也非常重要,但我还没想到很好的做法能尽量保证这一点。

  5. 参会cheatsheet和blog: 非常鼓励把这个做起来,可以邀请大家共同维护和供稿。由此出发,我想到可以维护一个类似与【ACM SIGARCH Computer Architecture Today】 ChinaSys Blog版本。参会的建议,科研的建议,科研问题的讨论等都可以发在上面,可以邀请大家来当供稿人。

  6. 新的环节形式: 确实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环节可以尝试。或许可以考虑每次固定设置一个something new环节,尝试一些有趣的形式,包括辩论、煜哥提到的crazy ideas等。当然某些形式办得好也可以重复。

田博宇:总的来说,我对于ChinaSys的理解是抱团取暖。System是需要积累的方向,从科研训练模式,到科研课题选取,乃至代码baseline,无不如此。经过多年的积累,中国system从业者已经可以办起两天丰富而充实的ChinaSys,但距离世界顶尖仍有差距。但ChinaSys给了大家一个机会来共享积累,从而更快发展。除了学术界,当下的国际局势要求中国的学术界和工业界进一步抱团,来突破技术上的劣势,但这也有助于中国system做出更有impact的工作,阿里云的FAST’24 best paper就是一个好例子。可以说,这是中国system研究者的黄金时代,我们需要自己的系统、自己的架构、自己的硬件,这意味着大家的研究工作会被真正用到,这是绝无仅有的好机会,而ChinaSys在这个过程中注定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。


陈畅 @ 北大:

  1. Paper Presentation:我感觉伴随paper数量大增,除了周末时长不够完全展示之外,还有一个问题是会议选入oral的paper的题材会有近似性。以粗粒度Topic划分的一个session里面会有研究方向非常接近的paper。所以在两天的时常限制下,我感觉选择paper应该在质量保证下,尽量选择出方向各异的paper,而不是设定session Topic来选4篇paper。在system研究的细分领域又开始融合的当下(各个systems会议的papers其实都有体现这个特点),用之前时代的细分领域来作为session topic分类其实有一些过时。在各异的papers中总结出一个session topic(研究方向的共识),也是在指导大家接下来往哪里走,这能最精简地彰显会议的research vision。

  2. Mentorship:我感觉晚宴最重要的只要把老师们distributed了,人群的attention自然会balance。

  3. Poster:这次会议的Poster的放置空间有点偏小了。我感觉可以在一个更开阔的空间放置poster,既可以接收更多的paper,同时参会者可以看到全场所有的人,有助于增加参会者的social频率。同理,茶歇也可以分开放置,非常有助于分散人群。

  4. Industry Session:这次会议的参会企业讲的东西基本是在学界已经形成的consensus的implementation。在systems领域,业界应该是抛出各种问题,引发讨论和变革,才能让学界进行有落地意义的research。如果只是讲落地经验的话,其实启发性并不大。但是让一个公司给talk讲的是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也并不实际。

  5. Oral:大会可以线上收集oral之后的听众feedback,选出最佳talk并且给认真写feedback的听众奖励。这些feedback可以给年轻的学者很好的改进指导。(我是oral苦手,经常讲飞,这对我真的很重要!)

  6. 投稿和评审:还是和一开始的session topic选择一样,我感觉对新兴交叉的研究方向更包容的录取方式会让整个会议更inspiring。

  7. 新环节:我非常期待的新增环节是新兴研究方向的researcher和senior researcher的圆桌讨论。两个群体最好年龄差距在20年以上,这样的对话碰撞可能能体现出system研究领域的某种周期性。这种周期性对国外的学术圈可能是被深刻感知的,因为他们是从0开始的,而国内学术圈是在某一个断点开始学习追赶。对这种周期性的把握可能可以拔高国内学术圈的research vision。

陈畅:这是我第一次在ChinaSys给Talk。会议上认识了特别多的同道者,会议后也收到了非常多的反馈,我真的受益颇多。感谢ChinaSys!总体来说,ChinaSys在接收论文已经不担心数量的情况下,可能可以进一步考虑各种方向的开拓性。这能进一步拔高会议的启发性和影响力,同时对国内研究方向的多面开花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。当下国内从硬件到系统到算法呈现一种协同进步的趋势,ChinaSys在这个浪潮中一定会给国内系统研究者们带来巨大的启发和帮助。


张汉泽 @ 上海交大

作为刚从美国参加完USENIX OSDI 2024回来的讲者,提供一些根据最新见闻总结出的建议,抛砖引玉:

  1. 关于是否应该分track:我的建议是参考今年OSDI/ATC的模式,弄两到三个并行进行的分会场,将相近topic的talk错开,让大家能做到自由选择想听的内容。Poster环节分不分track倒没太大影响,因为这种形式本身就给了大家足够的选择权。(虽然理论上我们应当对不同领域的talk广泛涉猎,但很遗憾的是,目前ChinaSys的talk平均质量距离让大同行learn到东西还有不小的差距)
  2. 关于Lightning talks:完全同意明煜对于lightning talk的看法,排队刷脸的模式非常考验讲者的slides和talk功底,在目前客观条件下采用这个模式很容易让整个环节变得无趣。
  3. 关于晚宴:本次OSDI/ATC采取了晚宴和Poster合并的策略,食物会统一摆放在厅内的桌子上,到处都能看到参会者端着盘子和presenter讨论问题的场景。虽然这种模式可能是缘于USENIX经费不足,但它确实能够显著提高大家在poster环节的参与度,我认为是非常值得参考的。
  4. 关于投稿和审稿:希望主办方能够进一步强调投稿和审稿的规范,比如在hotcrp网站上用最显眼的方式提示投稿应当是2页long abstract而不是十几页的full paper。据我了解,本次ChinaSys审稿环节中有多篇投稿因为违反这项规定而失去oral机会,其中不乏中稿OSDI的优秀论文,作者们纷纷表示完全不知道有这个要求(甚至还听说有审稿人也不知道这个要求,进而给出了不恰当的分数)。
  5. 关于Crazy ideas:我个人对于投票选举的合理性比较悲观,因此虽然我支持按照lightning talk评选,但不建议以投票的形式。可以将lightning talk作为extended abstract的补充材料,帮助审稿人更轻松地了解工作的要点。Best talk的投票同理,很多观众并不会完整听完整个session(迟到/早退)。

张汉泽:连续参加了ChinaSys 2024和OSDI/ATC 2024两场国内和国际分别的系统领域顶级盛会,我最大的感受是:国内系统圈完全有能力为我们提供逼近国际一流质量的讨论环境。同样的一个工作,我在ChinaSys用中文跟大家介绍和在OSDI用英文跟大家介绍都能得到相当积极、深入、高质量的反馈,这是让我非常惊喜的,说明中国的系统圈子在飞速进步。但同时,国内的系统圈最大的问题是presentation的平均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,在slides的制作和talk的风格上都和OSDI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希望国内的大家除了在发paper上用功外,也要多多锤炼自己的presentation技巧。